
“学校的饭菜真香!”

食堂饭菜有“妈妈的味道”。

“妈妈”掌勺,吃着放心。

分工合作备午餐。

学生在窗口打饭。

“再给我舀点儿菜。”
土豆烧牛肉软烂,彩虹蔬菜丁鲜亮,杂粮馒头冒着热气……11月12日临近中午12点,平罗县灵沙九年制学校,午餐铃声响起,870名学生排队走进食堂,扑面而来的是饭菜的鲜香。打饭窗口里,11位穿白工装、戴口罩的女“厨师”笑容温和,给孩子们递餐盘时轻声细语——她们都是该校学生家长。
灵沙九年制学校打造“妈妈餐厅”,14位食堂工作人员中,有11位的孩子在该校就读。从厨师长到洗消员,妈妈们以指尖温度与掌心力道,将家庭温情融入每一餐,让校园成为孩子们的“第二个家”。
谁最懂孩子的口味?当然是妈妈
“妈,食堂排骨比家里香!”当日中午,七年级学生王国庆端着餐盘凑到打饭窗口,对厨师长李婷——自己的妈妈笑着说。“好吃多吃点儿,下午有劲听课。”李婷含笑回答。
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“学校食堂没建起来之前,每天到中午饭点,我都得在校门口给孩子送饭。因为送饭家长太多,孩子们穿着校服,挤得连自家孩子也认不出来,等饭菜到孩子手里,都不热乎了。”李婷说,家长群里吐槽午餐问题曾是热议话题,大家抱怨“孩子吃都吃不好,哪还有心思好好学习”。
灵沙九年制学校始建于1974年,从中学发展为九年一贯制学校,23个班870名学生的就餐需求让狭小的老旧食堂不堪重负。为此,孩子们的午餐问题被平罗县列为重点民生实事。2024年,平罗县政府和教育体育局投入204万元为该校新建食堂。3个月间,800余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六大功能区,并且配备专业设备:智能蒸箱可满足800人用餐,全自动洗菜机每小时洗50公斤蔬菜,高温消毒柜实现餐具闭环消毒,冷藏柜精准控温保食材新鲜。
硬件升级解决了“吃得安全”,如何让饭菜喷香可口?“家长最懂孩子的口味与营养需求。”经灵沙九年制学校相关负责人蔡科提议,学校食堂招聘优先录用本校家长。招聘公告一出,家长踊跃报名,有烹饪经验的李婷、擅长面点的苏小娟等家长脱颖而出。经健康检查、技能考核与食品安全培训,11位妈妈入职,与3名专业人员组成团队。2024年秋季开学后,“妈妈餐厅”正式开门迎客。
李婷指着监控探头介绍,学校食堂接入“明厨亮灶”系统,家长通过手机可实时查看食材处理、烹饪全过程。学校建立日管控、周排查、月调度制度,食材采购索证索票、每餐留样记录均有据可查。“以前担心孩子吃不好,现在我守着后厨,原材料与操作都清楚。”李婷说。
为爱下厨,把每个孩子当自家娃
清晨7点半,食堂后厨已灯火通明。洗消组组长马秀霞和两位妈妈清点消毒餐具,放进保洁柜。“餐具须经‘刮、洗、冲、消、保洁’五步,消毒温度134℃,时长不少于15分钟。”马秀霞摸着消毒柜内壁确认温度。
马秀霞的儿子读九年级,即将中考。此前她在外地打工,一年回两次家,每次打电话总叮嘱儿子“好好吃饭”。得知学校食堂优先招聘家长,她辞职返乡。“现在能赚钱,还能天天看着儿子吃饭,心里很踏实。”马秀霞说。
后厨另一角,切菜组组长张秀玲和马燕、杨茹栩在切菜。“给小学部孩子的蔬菜切细,中学部的可以切粗些。”张秀玲动作麻利,仔细将胡萝卜切成小丁。
杨茹栩的儿子和女儿都在该校读书。“以前送完孩子没事干,现在在食堂能看着孩子吃午餐,安心!”她切菜时格外细心,将青椒籽去除干净再切,将土豆切薄方便炖烂。
“番茄炖牛腩,小学部炖40分钟,中学部炖30分钟。”在厨师组,李婷和另两位妈妈探讨着菜谱。
洗消组的王秀萍负责洗水果,她的女儿读四年级。“怕呛到低年级孩子,苹果得切小块。”曾见有学生不爱吃梨,她做了冰糖雪梨,后成食堂“固定甜品”。
11位妈妈岗位不同,初心一致,“把每个孩子都当自家娃”。她们口袋里装着创可贴,记着挑食孩子的喜好,不断调整菜谱给孩子们补营养。
“光盘”成常态,“妈妈餐厅”成“金字招牌”
“妈妈餐厅”不仅解决了学生午餐难题,还搭建起家校连心桥。以往有人觉得学校管理“严”,如今见老师陪餐、学校严控食品安全,纷纷点赞。“以前担心孩子吃不好、受委屈,现在看妈妈们用心、老师负责,完全放心。”一位家长在家长群留言。
每学期,学校通过召开“妈妈座谈会”,邀请11位妈妈与其他家长代表讨论菜谱、食堂管理等。“增加早餐品种”“每周推特色菜”等建议均被采纳。“妈妈们最懂孩子的需求,她们的建议让饭菜更合口、家校沟通更顺畅。”蔡科说。
学生挑食少,“光盘”成常态;家长满意度高,参与学校活动积极;老师工作顺,家校共育氛围浓。如今,“妈妈餐厅”成了灵沙九年制学校的“金字招牌”。平罗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灵沙九年制学校“妈妈餐厅”是家校共育的创新实践,解了民生痛点,升了教育温度。
从清晨7点半到下午2点,忙碌近7小时,妈妈们脸上无疲色,眼里满笑意。
“妈妈餐厅”的成功运营,看似是11位妈妈的爱心,实则是平罗县把民生实事办进了群众心坎里。政府新建食堂,也搭建起家校共育平台;家长掌勺做饭,让孩子们吃到“妈妈的味道”,更让教育充满温情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姬禹 见习记者 王雷 文/图)